關於我
彭執中,澳門大學學生事務長,“開元故事法”創立人,故事教育培訓導師,兒童文學作家。彭執中在澳門大學工作三十年,具有豐富的教務及學生事務經驗。致力推廣親子故事,亦喜歡創作故事,為《澳門日報》 親子教育專欄作家。主張按孩子興趣和需要去說故事,以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並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素質。主要著作包括《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及《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
更多資料:
百度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item/%E5%BD%AD%E6%89%A7%E4%B8%AD
澳門大學 -> http://www.umac.mo/sao/dos/en/sao_message_from_dean_of_students.php
媒體訪問/介紹
澳廣視
媒體訪問/介紹
電台
大畫大話西遊 ── 彭執中老師親子故事會
《生活朝點 - 生活寫真》
2015-09-17
開元故事課堂
洪蘭教授《講理就好》
2015-05-28 / 2015-06-04
媒體訪問/介紹
報紙/雜誌/網絡媒體/其它機構
親子小故事大學問
《澳門日報》
2015-09-20
文、圖:子凡 (部分圖片由彭執中提供)
很多人的童年,或經歷過父母坐在身旁為你說故事、哄你入睡的時光,是多麼的溫馨。正因為家長們意識到為孩子說故事,能增進彼此間感情,故不少父母養成同子女睡前說故事的習慣,保持親子溝通。
嚮往唐朝開元盛世
近年活躍於小學校園及書展活動的“開元故事法”創始人彭執中,多次應邀於不同場合開展親子故事之旅。彭執中出生並成長於本澳,中學畢業後赴香港浸會學院(今香港浸會大學)修讀數學系,八十年代中期畢業後即加入澳門東亞大學(今澳門大學)電腦部任程序員。憑多年努力,一九九九年底轉任教務長至今。他亦是《澳門日報》兒童文學版專欄作者,專寫兒童故事,是資深故事教育培訓導師。
何謂“開元故事法”?彭執中稱,主張根據聽者的興趣及需要去選擇或創作故事,核心理念為“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之所以創立故事法,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與澳門精神。創作故事時,他喜以澳門的優雅環境作背景,發揚澳門多元和諧、仁愛互助的精神。何以選擇“開元”命名?他指“開元”乃唐朝年間中國甚至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最令他嚮往是唐朝開放的精神、自由的風氣、多元的文化,以及無比的創意。那時的人具高度的文化自信,秉持開放態度包容外國文化(包括宗教),積極與各國互相學習與交流,發展出多姿多采的大唐文化。他寄望將來國家好像大唐一樣昌盛,世界各國和諧共處,下一代可以過着幸福愉快的生活。為表達他的“中國夢”,特別將女兒取名“開元”,給予美好的祝願。
角色代入切戒打鬧
他指二○○七年即女兒三歲開始,每天睡前給她說故事,維持到現在。彭執中多次參與和小朋友說故事的活動,甚而赴內地參與家庭教育研討會,旨在推廣由其創立的故事法。他很希望多些家長為孩子說故事,成為習慣。早前剛結束的書市嘉年華,他應邀主持一場講座,發現不少父母皆留意他說故事的內容,尤其說好故事的技巧,冀從中取經。如今,彭執中女兒已十一歲,父女倆仍堅持以說故事的方式溝通,很有效,全無隔閡。
彭執中憶說女兒剛開始學會刷牙時,有時主動刷,有時“扭計唔肯刷”。當遇上她不願刷牙時,就想出妙計:將常與她同到二龍喉公園探望的黑熊稱作“肥龍”,是女兒的朋友,“肥龍”每天同樣要返學刷牙的,一邊說着故事、一邊哼唱着“刷牙歌”。就是這樣,女兒也被感染了,主動地刷起牙來。再有一次,遇到女兒不願做功課時,就進行角色替換,將女兒升格為“公主”,角色是正義的、助人為樂的,“肥龍”是其同學,很需要別人幫助的。在說故事過程中,勸說女兒要做功課外,更應幫助有需要的同學。一番勸慰後,女兒深覺自己應幫助別人,於是不再抗拒做功課。這說明透過技巧,讓小朋友專注完成作業很重要。家長愈是喝令式命令子女,孩子愈是抗拒。家長只要懂得掌控孩子情緒,方能打破隔閡,盡量不要找別的孩子與他比較,言傳身教上不能硬塞,愈是用打鬧式管教愈是抗拒。他說所有小朋友都聰明,只是專注力有高低之分。
學得快樂勝過高分
親子說故事的技巧重要,所引用的故事內容須貼近孩子生活,以簡單易明為主。彭執中善用女兒生活中的人與事作題材,故事場景就發生在彼此身邊,尤其常用孩子的校園朋友、社區環境等,故事人物順手拈來。他到校園或公開場合主持工作坊,多選取孩子共同認識的卡通人物作故事切入點,只要小朋友認識人物或角色、喜歡聆聽,與其互動,就能引發孩子的共鳴。
彭執中坦言身為家長,不強求孩子要取得高分,最重要是學習過程有愉悅感,學得快樂,做事有積極性。很多觀念需從小培養,要引導孩子學會與別人相處,互相幫助,家長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說女兒開元目前認識了很多朋友,願意主動幫助別人,還在班中擔任班長。
卡通杯孩子搶着要
近年彭執中善用餘暇著書立說,先後獲香港及內地出版社出版繁體字及簡體字版書籍,把獨特見解寫進書中,與廣大家長分享。他說親子講故事過程中,親子一同學習,各有所獲。孩子透過認識兒童故事,甚而主動說故事,能提升學習能力,更可增強專注力、口語能力、思考能力等,增強責任感。處身當下,他更覺得有責任深入校園向家長推廣“開元故事法”,引導家長學習編寫故事與說故事的技巧。近期他在個人微博及臉書上載不少資訊,與支持者分享“故事法”的推廣成果。
他很希望廣大家長尤其幼教老師善用他所編寫的故事教材,並形容說故事如同勸導小朋友飲水一樣,不可用普通杯,要巧用卡通杯引起興趣,因卡通人物吸引力大,小朋友反而搶着要。而杯中的水等同故事,內涵不會變質,用方法吸引小朋友接受最關鍵。他說其編寫的故事教材只供參考,建議家長可自行編寫故事,凡有趣味、與孩子生活相關即可,靈活性大。透過說故事來傳承教育觀念與思想,是很好的方法,接地氣。按孩子興趣和需要去說故事,可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進而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素質。
勤爸爸改編.自創
每晚為女講故事
《星島日報孩子王》
2015-07-23 第275期 第28頁
洪蘭:說故事的競爭力
《親子天下雜誌》
2015-07 第69期
澳門大學的教務長彭執中教授出了一本教父母如何講故事的好書,裡面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可以借鏡,例如他知道品德教養的黃金時間是五到十二歲,所以他每天再忙,都要留點時間講故事給孩子聽,等孩子睡著之後再去忙別的事。一開始時,他像很多父母一樣,不知從何講起,尤其他年輕時非常害羞,有嚴重的口吃,心中有話都說不出來了,更何況去編故事?但是幾年講下來,不但口吃不見了,現在反而可以隨時上台去演講,他說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的附帶好處(fringe benefit)。
他女兒的個性倔強,如果硬碰硬時,女兒會用頭去撞牆來傷害自己,所以只能用軟的。他女兒不肯刷牙,怎麼說就是不肯時,他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一個抓頭、一個撬開孩子的嘴巴,強迫她刷。他先帶女兒去買一把她喜歡的牙刷,然後他扮肥熊唱「刷牙歌」:向上刷,向下刷,不可亂七八糟刷……肥熊唱完了,肥鵝唱,肥貓唱……一直唱到孩子把牙刷完。就這樣,孩子慢慢養成刷牙的習慣了。
講故事最大的好處是他跟孩子的關係變好了。當孩子行為有缺失時,他不再像以前一樣責罵她,他會利用晚上講故事的時間,把白天發生的事用肥熊做主角,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那些行為是不對的。人通常不喜歡被指責,孩子一聽到「你」,他的防禦機制立刻活化起來,開始準備跟你頂嘴。但是因為是肥熊在犯錯,孩子不覺得他要替肥熊辯護,就安靜把道理聽進去了。下次要做同樣行為時,他會告誡自己:「我不要像肥熊一樣。」就不做了。
他的女兒每天聽故事,想像力增加了很多,作文開始言之有物,後來代表學校去參加作文比賽。在女兒進小學後,他開始跟女兒一起編故事,在不知不覺中,把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教給了女兒。因為編故事,女兒的口才也大幅進步,代表學校參加了演講比賽。
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凱瑟琳.史諾(Catherine Snow)教授說:「五歲時會說故事的孩子,四年級時學業表現好,因為說故事用到的組織能力、詞彙、想像力和前後的連貫性,這些都是語文能力的指標。說故事的人不但要把故事內容忠實的傳遞出去(記憶力),還要解釋故事內容,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要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它動用到了所有學習所需要用到的認知能力,所以後來學業表現好。」
閱讀幫助我們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這其實就是創造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學生基礎讀寫能力國際研究計畫」的總監安德里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b Schleicher)說「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國家的競爭力」。
講故事給孩子聽、跟孩子一起編故事,不但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替國家培養競爭力,也替自己帶來很多的天倫之樂,何樂而不為呢?
自由的親子橋樑──記彭執中先生與他的"開元故事法"
Repcap853
2015-09-12
彭執中X李小龍 忠誠表達的人生哲學
《澳大人》
2014-02 第36期
"我最喜愛的《澳大人》背後故事投票 " 十強
文:校園記者譚敏鈴 | 圖:何杰平
70年代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到現在仍家喻戶曉,他的英雄氣概與凌厲拳腳,再加上一臉傲慢不羈的神情,吸引大批粉絲,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便是其中一員。他很佩服李小龍使中國武術(功夫)國際馳名,令“Kung Fu”成為英語世界的一個名詞!但跟一般粉絲有所不同,他沒有大量珍藏,有的只是數本關於李小龍的書籍。最令彭執中著迷的,不是熒幕上的武打英姿,是褪去武術家光環後李小龍醉心哲學的一面。
李小龍哲學
70年代到處在播放李小龍的電視、電影。當年彭執中還是小孩子, 被熒幕上李小龍打鬥場面給震懾住。「他在表演劈板時獨創高難度的方式,用寸勁徒手破木板時無需借助拉臂發力, 實在令人驚嘆! 」談起李小龍的生平軼事,彭執中常常神采飛揚,李小龍的其中一句說話,他相當喜歡:「武術就是忠誠地表達自己。」武術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認識自我、解放自我。
對他來說,李小龍哲學正是李小龍為人著迷的因素。在發揚中國武術上,李小龍極巧妙地「以文入武」,將中國武術輔以藝術、創作及人生哲學。翻開《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一書,彭執中說:「李小龍不只是一個演員,他是武術家、哲學家、詩人、導師,身兼電影監製、導演、編導等多種角色。」「中國精通武術的人很多,但像李小龍這樣對中外武術以及哲學這麼融匯貫通的人卻很少。他在美國讀大學時主修哲學,寫詩歌散文,與中外各門派高手切磋交流。在美國居住12年期間竟然閱讀了2,500本書。換言之,他每個星期都要看四本書!」
回看彭執中的辦公室,辦公桌旁邊的沙發上同樣堆滿書本。每本書上都貼滿便條紙,他說一看到好句子就會標記下來,一本書看下來便貼滿了標記,幾本關於李小龍的藏書,更因為反覆翻閱,基本上已經記下每本書頁的大概內容。
開元故事法 寓道理於故事
李小龍脫離門派的藩籬,用武術自由地表達自己;不侷限於框架、自編故事便是彭執中忠誠表達自我的方式。彭執中常常給女兒講故事, 更以其女兒名字創立了《開元故事法》。他從女兒三歲開始,每天睡前都給她說故事,一直維持到現在,女兒已經九歲了。彭執中說:「開元故事法有四個核心理念: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他期望通過將這些元素融入故事,教導孩子去關懷、鼓勵他人。
有趣的是,猶如李小龍獨創拳法,彭執中的故事也總是他即興自編的自家故事。「我講的故事內容都不是特定的,而是透過孩子喜歡的人物,將內容放進去。」他舉例,如果你認為友情是「共歡樂」,你可以說一個主角肥貓與肥熊開派對、送禮物的開心故事;如果你認為友情是「互助」,你可以講一個喜羊羊幫助懶羊羊的故事。故事內容反映個人價值和思想觀念,是一種價值體現的過程,也是忠誠表達自己的過程。
彭執中認為,李小龍的截拳道並沒有特定招式,是因應對手出招而進行的即興互動創作,而《開元故事法》則是按聽者反應去即興地創作故事。兩者都提倡忠誠表達,把最真實的自我傳達出來。可見對於兩者來說,文武其實不分家也。
我家有個說故事爸爸
《晴報》
2016-04-28
講故事不一定是媽媽專長,爸爸也可以擅用故事育兒。在澳門推動故事教育的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自囡囡兩歲與她講互動故事,直至孩子今年12歲,仍愛聽爸爸的創作。彭爸爸更因女兒這位最好聽眾,今天變成故事創作人,更把研究故事結構經驗及親子故事心得著書,傳達人人可以創作故事理念,並鼓勵家長藉講故事與子女拉近關係。
彭執中是現任澳門大學教務長、《澳門日報》兒童文學版的專欄作家及大學的故事教育培訓導師,他也同時創作兒童文學。自08年起,他把與囡囡彭開元多年來講故事的經驗,總結出一套父母親給孩子講故事的理論和方法。05年先後出版《開元故事課堂》系列,鼓勵家長把握孩子七歲前的成長黃金期,多用故事育兒,包括用孩童熟悉的人物、環境去改編生活故事。身為爸爸,彭執中笑言因年輕時嚴重口吃,很怕在陌生人前講話,但當年見到囡囡與自己一樣害羞,因而學習講故事,到最後自己也改變很大。「講故事時都鼓勵到彼此,令感情更親密,開元今天已不再害羞,她也改變了我能有勇氣向人表達。」
女兒是最好聽眾
他由女兒兩歲嘗試創作簡短30秒的睡前故事,因每次講完她都捨不得結束,令他信心大增。「我讀數學,本是語言乏味,第一次感到原來我也可以講故事,慢慢開始鑽研。」讀理科的他開始編故事時,發現以前聽過的故事會自然跑出來,更重溫很多傳統故事,也融會到當中的脈絡和共通結構。「例如《金銀島》可以拼入《木偶奇遇記》的情節,融會貫通把故事豐富起來。小朋友不能理解昔日孔融為何要讓梨,我把故事變成今天的喜洋洋和朱古力。孩子總有他們喜歡的人物,每次開場前我都請他們一起決定用甚麼人、情景,例如公園、超市,再加入困難和挑戰情節,並邀請小朋友隨時加入,為主角出謀獻策,令他們進入故事中去思考,這樣的個人化故事,對小朋友成長很有幫助。」
孩子思維無界限
他記得開元七歲時作過奇幻風格的「水和火」,用自己的觀點,寫出兩者不是互相排斥之物。爸爸謂自己較理性,一時間不能理解她的故事。「我最後想通小朋友為何寫『水和火』,在她眼中的萬事萬物,其實沒有相斥,而是可以共存,這是她的思維。小朋友的作文簡單得來有深刻觀點,我不會全然明白她的故事,有時她也說不上來,但我已學會不要放太多邏輯分析進兒童的故事,因他們思維超越文字本身要表達的東西。」
新編故事展創意
彭執中強調講故事沒有秘訣,父母只要付出真心、有一份很想與子女玩的心,便會變得有耐性,而講故事也需要互動,讓小朋友參與到。開元曾很不認同愚公點解要去移山,他沒有硬輸入故事道理,而是謙卑請教她。「女兒後來創作了愚公與智叟的新編故事,她有自己主見,故事也讓我了解到她的想法。」
撰文:胡麗珊
攝影:陳偉能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劉淑雲
設計:梁政敏
從孔融讓梨到喜羊羊讓朱古力
《大華網》
2015-07-17
「現在《孔融讓梨》都已經過時了,要換成喜羊羊讓朱古力啦!」觀眾聽罷,會心一笑、點頭認可。這一幕是2015年香港書展「開元故事法——如何以故事作情境教育?」主題講座現場,主講人彭執中。
彭執中的頭銜有很多,澳門大學教務長、故事教育培訓導師、兒童文學作家。儘管在事業上成就高,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彭爸爸」這個稱號,也因此成為了「開元故事法」的創立人。
「開元故事法」,最初受到給女兒講睡前故事的啟發,因而以女兒的名字「開元」命名。核心理念是:「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希望家長能夠有效地傳達理念、孩子能夠切實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在通過講故事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三點困難。一是孩子不願聽;二是孩子聽了也不投入,沒印象;三是孩子雖然聽懂了,卻沒把道理與知識內化。針對這些困難,彭執中在講座中分享了他的經驗。
老道理,新故事
對老故事新編,彭先生頗有心得。他提到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現狀,孩子很難讀懂其背後的道理。他說:「你給他們講《孔融讓梨》,有些孩子或許問『孔融是誰?』;有些獨生子女得不到共鳴,用不着讓梨;還有些孩子壓根就不喜歡吃梨呀!」所以,在彭先生口中,就成了「喜羊羊讓朱古力」。
將刻板故事中孩子陌生的人物換成孩子熟悉的角色,這樣孩子更能代入並感興趣。因為對孩子的教育難以一次成形,所以賴先生建議家長可以重複相似情境,「今天喜羊羊讓朱古力給美羊羊,明天喜羊羊讓玩具給懶羊羊」,從而強化、清晰概念。另外,還可以通過反面角色來做錯誤示範,從而讓孩子明白何為不可取。在反覆、代入的過程中,慢慢理解故事內核,從一開始的「要把好東西都給別人」變成「與朋友分享是快樂的」。
喜歡的人物,加好的行為,成為一個好的故事。
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雙方的交流
有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聽完具有深刻道理的故事卻沒有反應。家長固然應該對孩子的觀念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其發現學習的榜樣。但家長也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鼓勵孩子發表意見,並用寬容、開放的態度給予肯定。這裏彭先生舉了《愚公移山》的例子,寓言旨在突出愚公的堅持不懈,而孩子可能會覺得愚公偏執,「搬家就好了,何必那麼浪費時間?」。對於這樣的不同,家長也不必執着於其原本的寓意,畢竟對故事的理解本身就是見仁見智。
在彭先生的觀點中,透過對故事互動與討論,孩子才能思考及表達,從而道理和知識內化。
小孩子就是孫悟空
隱喻的力量很強大,彭執中最喜歡的經典名著就是《西遊記》,他說西遊記裏面有許多可借鑑、修改的地方,又因為每個故事都大同小異的情節結構,有利於強化傳達給孩子的理念。
在他看來,孫悟空中有許多情節,與孩子的現實情境十分相似。如孫悟空被騙做弼馬溫後大鬧蟠桃會就好比孩子被忽視;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被冤枉,就好比孩子被誤罰。在隱喻經典的過程中,家長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孫悟空的成長又仿佛是孩子成熟的過程,從衝動到沉穩,從自私到學會合作。
另外,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隱喻。彭執中舉例說,當孩子轉學不開心時,可以隱喻小豬搬到新的農場。小豬為什麼害怕?要怎麼幫小豬?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考會啟發他如何面對自己的困境。
彭執中在講座中多次強調:「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喜好、習慣,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來說故事,對不同的孩子講不同的故事。」這樣的講故事理念,與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不謀而合,,他致力於推廣「開元故事法」,而不是某一個他編的故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家長為其「私家定製」的故事。
一切從童心出發 ──澳門兒童文學的濫觴
《自己報》
2015-08-28
為人父母者,最想要的是什麼?當然是子女健康快樂成長。如何令兒女健康快樂成長,相信是令許多家長頭痛的問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很容易達標,而心靈上的健康發展卻是門學問。既需要家長言行身教,也需要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親子共讀”無疑是一個良方。
“土生土長”的兒童文學作品
“親子共讀”,顧名思義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然而,適合孩子閱讀的素材畢竟有限,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要有公平正直的價值觀,以培養孩童的“真、善、美”為目標,有教育意義但又不流於說教,發人深省,令說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都能產生共鳴。鄰近地區如香港、台灣、內地早有成熟的讀書會及作品,偏偏澳門沒有,專門從事兒童創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歸根究底是因為發表平台不足,加上許多家長認為那只是與幼兒的遊戲,不值一提。兒童文學在長久被社會忽視的情況下,造成了發展的困境。有見及此,一班志同道合、有心有力的作家聚首一堂,默默耕耘,共同創作出具有澳門本土文化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品。
建立優秀兒童文學平台
是次專訪一直致力關注澳門兒童文學創作,身體力行推動“親子閱讀”的楊穎紅老師,又透過楊老師邀請到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及網絡作家紫菱進行訪問。
訪問當晚,彭先生一身正裝,頗有儒者風範,拖著行李箱前來接受訪問,就像變戲法似的,從中拿出不少書籍,如數家珍地介紹那些對小孩意義非凡的書籍;紫菱身穿休閒便服,卻自有一股書卷氣;楊老師外表斯文甜美,說話婉轉動聽,是被訪者中唯一的女性,兩位男士對她讚不絕口,異口同聲地說是看在楊老師份上才動筆寫作。楊老師等朋友自有一份親和力,不難想像他們是擅長親子說故事的高手。
彭先生是“開元故事法”的創立人,亦是《澳門日報》“伴我成長”版的專欄作家,致力提倡順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進行故事互動創作,曾為多個機構義務主持講座和工作坊等。自女兒三歲起,彭先生每天堅持為她講床前故事,日子有功,由於多聽、多讀、多寫,女兒的作文亦取得不俗的成績。他從2010年開始,教導家長講故事的技巧,曾出版《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及《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等專著。
紫菱先生為小說家,喜歡懷舊和幻想,作品受網絡作家南派三叔影響,曾於《澳門日報》、《2013澳門文學作品選》、《澳門筆匯》、《故事》等平台發表作品。他喜歡為小說添加歷奇或神怪元素,再以問題啓發小孩子思考。
有趣的是,兩位男性作家都不是文科出身,自言在文字表達和佈局方面技巧生澀,但通過不停寫作,透過實戰來練筆,不斷累積經驗,慢慢開始形成自身的獨特寫作風格。
楊穎虹老師出生在一個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自小便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少年時舉家移居澳門,朋友不多,只好以閱讀為伴,藉此排遣寂寞。長大後攻讀中文系,順理成章地當了語文教師。
後來,楊老師當了母親,開始讓孩子接觸兒童文學,希望他們能夠愛文學和愛生活。起初,在《百分百家長》撰寫專欄文章,把兒童文學的信息向家長們推介。然而,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她意外發現澳門缺少兒童文學,長久以來只有一本葡文版的民間故事圖書,加上《百分百家長》一年只出四期,一個欄目只給一人寫作,這是一個相對狹窄的平台。她想為孩子創作一些適合他們的讀物,想讓更多人了解和重視兒童文學,想要有專屬於澳門、且具有澳門本土特色的兒童文學作品。她認為要做到這點,唯有建立一個穩定的兒童文學發表平台。
雖然之前從未做過類似的事,但受到文友鼓勵和民政總署的支持,楊老師四處奔走,聯絡包括彭執中、紫菱在內的一班志同道合、關愛兒童的文藝工作者,公開徵集文稿及插圖,又親自動筆,終於完成集合了二十六位澳門作家和十六位本地插畫師的《小城大世界──澳門兒童文學精選》。這是澳門首部兒童文學專著。由資深作家盧傑樺、凌谷、鄒家禮、鄧曉炯等人擔任編委,發表了包含詩歌、散文、故事、劇本等題材豐富多樣的作品。
從心出發,推廣親子共讀文化
在訪談的過程中,三位受訪者多次提到一個關鍵詞:“從心出發”,他們各自都有忙碌的工作,又有各自的家庭,不計酬勞和回報,雖然寫作風格各異,卻擁有相同價值觀──通過發表《小城大世界──澳門兒童文學精選》及舉辦一系列的讀書會和故事工作坊,建立穩定的兒童文學發表平台,創作澳門獨有的兒童文學作品,推廣“親子共讀”文化。
楊老師表示,孩子本性率真,是天生的詩人,他們不受世俗所束縛,感情真摯,直抒胸臆,雖然少了華麗的佈局謀篇,但只需加以引導,往往能寫出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再者,家長與幼兒共同討論創作,能夠建立親密的關係,互相啓發靈感,共同成長,使之成為日後共同的回憶。這才是“親子共讀”的真正意義。孩子通過親子共讀而潛移默化,從小就喜愛閱讀和創作。另外,本土創作有其代表性及獨特性,加入本土背景創作,除了能營造城市文化氛圍,把澳門優雅的環境、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文字薪火相傳下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及“澳門精神”雙軌並行,也能勾起許多人的集體回憶和深切共鳴,使讀者更投入,同時又引起孩子的興趣,啟發生活思考,使其對自身文化產生打從心底的歸屬感。
談及未來期望和願景,三位作家都期望在今年推出一年兩期的兒童文學叢書《童一枝筆》,以及舉辦四場兒童故事會,最後能夠集結成一本精選,為圖文、戲劇等文藝創作工作者提供發揮所長的空間和機會。
此外,由於兒童文學創作處於剛起步階段,沒有長期固定的觀眾或讀者群,他們會到學校、圖書館或網上宣傳,希望未來有更多有心人參與活動,讓澳門兒童文學生生不息,充滿活力。這些有心的作家們亦期望政府除了經費支持外,更應全盤思考如何從頂層設計,協調教育暨青年局、民政總署、學校、家長等進行由點到面的合作,共同推動澳門兒童文學和“親子閱讀”文化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推介
《UTV 澳門網絡媒體》
2016-06-24
(斷章寫義)孩子喜歡的兒童故事
《澳門日報》- 作者: 鏏 而
2022-05-13
|
出處: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5/13/content_1596429.htm
著作
書籍
《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
三聯書店(香港) 2015-07
《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04
《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04
專家推薦
兩岸四地及新加坡的多名專家都大力推薦 “開元故事法”
洪蘭
金樹人
唐淑華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美國雪城大學心理學博士
伍新春
吳剛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常務理事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蔡迎旗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
鐘思嘉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特聘專家
親子教育專家
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張金梅
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顏澤賢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華南師範大學原校長
謝錫金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
英國諾丁漢大學教育學哲學博士
李焯芬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家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
岳曉東
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博士
周美伶
新加坡潛能開發中心總裁
顧問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
王國強
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理事長
北京大學資訊管理學博士
Copyright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