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

    彭執中,澳門大學學生事務長,“開元故事法”創立人,故事教育培訓導師,兒童文學作家。彭執中在澳門大學工作三十年,具有豐富的教務及學生事務經驗。致力推廣親子故事,亦喜歡創作故事,為《澳門日報》 親子教育專欄作家。主張按孩子興趣和需要去說故事,以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並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素質。主要著作包括《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及《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

    點擊下載詳細資料

     

    更多資料:

    百度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item/%E5%BD%AD%E6%89%A7%E4%B8%AD

    澳門大學 -> http://www.umac.mo/sao/dos/en/sao_message_from_dean_of_students.php

  • 訪問/介紹 

    澳廣視

    broken image

    開元的故事--彭執中

    《澳門出品》 第631集

    2018-02-10

    broken image

    彭執中

    開卷有益

    2016-01-09

    broken image

    開元故事法

    澳門人.澳門事 第1026集

    2015-07-22

  • 訪問/介紹

    電台

    broken image

    親子教育與開元故事法

    《澳門青年》

    broken image

    大畫大話西遊 ── 彭執中老師親子故事會

    《生活朝點 - 生活寫真》

    2015-09-17

    broken image

    開元故事課堂

    洪蘭教授《講理就好》

    2015-05-28 / 2015-06-04

  • 訪問/介紹

    報紙/雜誌/網絡媒體/其它機構

    broken image

    親子小故事大學問

    《澳門日報》

    2015-09-20

    文、圖:子凡 (部分圖片由彭執中提供)

     

    很多人的童年,或經歷過父母坐在身旁為你說故事、哄你入睡的時光,是多麼的溫馨。正因為家長們意識到為孩子說故事,能增進彼此間感情,故不少父母養成同子女睡前說故事的習慣,保持親子溝通。


    嚮往唐朝開元盛世
    近年活躍於小學校園及書展活動的“開元故事法”創始人彭執中,多次應邀於不同場合開展親子故事之旅。彭執中出生並成長於本澳,中學畢業後赴香港浸會學院(今香港浸會大學)修讀數學系,八十年代中期畢業後即加入澳門東亞大學(今澳門大學)電腦部任程序員。憑多年努力,一九九九年底轉任教務長至今。他亦是《澳門日報》兒童文學版專欄作者,專寫兒童故事,是資深故事教育培訓導師。
    何謂“開元故事法”?彭執中稱,主張根據聽者的興趣及需要去選擇或創作故事,核心理念為“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之所以創立故事法,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與澳門精神。創作故事時,他喜以澳門的優雅環境作背景,發揚澳門多元和諧、仁愛互助的精神。何以選擇“開元”命名?他指“開元”乃唐朝年間中國甚至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最令他嚮往是唐朝開放的精神、自由的風氣、多元的文化,以及無比的創意。那時的人具高度的文化自信,秉持開放態度包容外國文化(包括宗教),積極與各國互相學習與交流,發展出多姿多采的大唐文化。他寄望將來國家好像大唐一樣昌盛,世界各國和諧共處,下一代可以過着幸福愉快的生活。為表達他的“中國夢”,特別將女兒取名“開元”,給予美好的祝願。


    角色代入切戒打鬧
    他指二○○七年即女兒三歲開始,每天睡前給她說故事,維持到現在。彭執中多次參與和小朋友說故事的活動,甚而赴內地參與家庭教育研討會,旨在推廣由其創立的故事法。他很希望多些家長為孩子說故事,成為習慣。早前剛結束的書市嘉年華,他應邀主持一場講座,發現不少父母皆留意他說故事的內容,尤其說好故事的技巧,冀從中取經。如今,彭執中女兒已十一歲,父女倆仍堅持以說故事的方式溝通,很有效,全無隔閡。
    彭執中憶說女兒剛開始學會刷牙時,有時主動刷,有時“扭計唔肯刷”。當遇上她不願刷牙時,就想出妙計:將常與她同到二龍喉公園探望的黑熊稱作“肥龍”,是女兒的朋友,“肥龍”每天同樣要返學刷牙的,一邊說着故事、一邊哼唱着“刷牙歌”。就是這樣,女兒也被感染了,主動地刷起牙來。再有一次,遇到女兒不願做功課時,就進行角色替換,將女兒升格為“公主”,角色是正義的、助人為樂的,“肥龍”是其同學,很需要別人幫助的。在說故事過程中,勸說女兒要做功課外,更應幫助有需要的同學。一番勸慰後,女兒深覺自己應幫助別人,於是不再抗拒做功課。這說明透過技巧,讓小朋友專注完成作業很重要。家長愈是喝令式命令子女,孩子愈是抗拒。家長只要懂得掌控孩子情緒,方能打破隔閡,盡量不要找別的孩子與他比較,言傳身教上不能硬塞,愈是用打鬧式管教愈是抗拒。他說所有小朋友都聰明,只是專注力有高低之分。


    學得快樂勝過高分
    親子說故事的技巧重要,所引用的故事內容須貼近孩子生活,以簡單易明為主。彭執中善用女兒生活中的人與事作題材,故事場景就發生在彼此身邊,尤其常用孩子的校園朋友、社區環境等,故事人物順手拈來。他到校園或公開場合主持工作坊,多選取孩子共同認識的卡通人物作故事切入點,只要小朋友認識人物或角色、喜歡聆聽,與其互動,就能引發孩子的共鳴。
    彭執中坦言身為家長,不強求孩子要取得高分,最重要是學習過程有愉悅感,學得快樂,做事有積極性。很多觀念需從小培養,要引導孩子學會與別人相處,互相幫助,家長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說女兒開元目前認識了很多朋友,願意主動幫助別人,還在班中擔任班長。


    卡通杯孩子搶着要
    近年彭執中善用餘暇著書立說,先後獲香港及內地出版社出版繁體字及簡體字版書籍,把獨特見解寫進書中,與廣大家長分享。他說親子講故事過程中,親子一同學習,各有所獲。孩子透過認識兒童故事,甚而主動說故事,能提升學習能力,更可增強專注力、口語能力、思考能力等,增強責任感。處身當下,他更覺得有責任深入校園向家長推廣“開元故事法”,引導家長學習編寫故事與說故事的技巧。近期他在個人微博及臉書上載不少資訊,與支持者分享“故事法”的推廣成果。
    他很希望廣大家長尤其幼教老師善用他所編寫的故事教材,並形容說故事如同勸導小朋友飲水一樣,不可用普通杯,要巧用卡通杯引起興趣,因卡通人物吸引力大,小朋友反而搶着要。而杯中的水等同故事,內涵不會變質,用方法吸引小朋友接受最關鍵。他說其編寫的故事教材只供參考,建議家長可自行編寫故事,凡有趣味、與孩子生活相關即可,靈活性大。透過說故事來傳承教育觀念與思想,是很好的方法,接地氣。按孩子興趣和需要去說故事,可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進而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素質。

    broken image

    勤爸爸改編.自創

    每晚為女講故事

    《星島日報孩子王》

    2015-07-23 第275期 第28頁

    broken image

    洪蘭:說故事的競爭力

    《親子天下雜誌》

    2015-07 第69期

    澳門大學的教務長彭執中教授出了一本教父母如何講故事的好書,裡面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可以借鏡,例如他知道品德教養的黃金時間是五到十二歲,所以他每天再忙,都要留點時間講故事給孩子聽,等孩子睡著之後再去忙別的事。一開始時,他像很多父母一樣,不知從何講起,尤其他年輕時非常害羞,有嚴重的口吃,心中有話都說不出來了,更何況去編故事?但是幾年講下來,不但口吃不見了,現在反而可以隨時上台去演講,他說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的附帶好處(fringe benefit)。

     

    他女兒的個性倔強,如果硬碰硬時,女兒會用頭去撞牆來傷害自己,所以只能用軟的。他女兒不肯刷牙,怎麼說就是不肯時,他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一個抓頭、一個撬開孩子的嘴巴,強迫她刷。他先帶女兒去買一把她喜歡的牙刷,然後他扮肥熊唱「刷牙歌」:向上刷,向下刷,不可亂七八糟刷……肥熊唱完了,肥鵝唱,肥貓唱……一直唱到孩子把牙刷完。就這樣,孩子慢慢養成刷牙的習慣了。

     

    講故事最大的好處是他跟孩子的關係變好了。當孩子行為有缺失時,他不再像以前一樣責罵她,他會利用晚上講故事的時間,把白天發生的事用肥熊做主角,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那些行為是不對的。人通常不喜歡被指責,孩子一聽到「你」,他的防禦機制立刻活化起來,開始準備跟你頂嘴。但是因為是肥熊在犯錯,孩子不覺得他要替肥熊辯護,就安靜把道理聽進去了。下次要做同樣行為時,他會告誡自己:「我不要像肥熊一樣。」就不做了。

     

    他的女兒每天聽故事,想像力增加了很多,作文開始言之有物,後來代表學校去參加作文比賽。在女兒進小學後,他開始跟女兒一起編故事,在不知不覺中,把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教給了女兒。因為編故事,女兒的口才也大幅進步,代表學校參加了演講比賽。

     

    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凱瑟琳.史諾(Catherine Snow)教授說:「五歲時會說故事的孩子,四年級時學業表現好,因為說故事用到的組織能力、詞彙、想像力和前後的連貫性,這些都是語文能力的指標。說故事的人不但要把故事內容忠實的傳遞出去(記憶力),還要解釋故事內容,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要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它動用到了所有學習所需要用到的認知能力,所以後來學業表現好。」

     

    閱讀幫助我們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這其實就是創造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學生基礎讀寫能力國際研究計畫」的總監安德里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b Schleicher)說「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國家的競爭力」。

     

    講故事給孩子聽、跟孩子一起編故事,不但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替國家培養競爭力,也替自己帶來很多的天倫之樂,何樂而不為呢?

     

    出處: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903-%E6%B4%AA%E8%98%AD%EF%BC%9A%E8%AA%AA%E6%95%85%E4%BA%8B%E7%9A%84%E7%AB%B6%E7%88%AD%E5%8A%9B/?page=1

    broken image

    自由的親子橋樑──記彭執中先生與他的"開元故事法"

    Repcap853

    2015-09-12

    broken image

    彭執中X李小龍 忠誠表達的人生哲學

    《澳大人》

    2014-02 第36期

    "我最喜愛的《澳大人》背後故事投票 " 十強

    文:校園記者譚敏鈴 | 圖:何杰平

     

    70年代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到現在仍家喻戶曉,他的英雄氣概與凌厲拳腳,再加上一臉傲慢不羈的神情,吸引大批粉絲,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便是其中一員。他很佩服李小龍使中國武術(功夫)國際馳名,令“Kung Fu”成為英語世界的一個名詞!但跟一般粉絲有所不同,他沒有大量珍藏,有的只是數本關於李小龍的書籍。最令彭執中著迷的,不是熒幕上的武打英姿,是褪去武術家光環後李小龍醉心哲學的一面。

     

    李小龍哲學

    70年代到處在播放李小龍的電視、電影。當年彭執中還是小孩子, 被熒幕上李小龍打鬥場面給震懾住。「他在表演劈板時獨創高難度的方式,用寸勁徒手破木板時無需借助拉臂發力, 實在令人驚嘆! 」談起李小龍的生平軼事,彭執中常常神采飛揚,李小龍的其中一句說話,他相當喜歡:「武術就是忠誠地表達自己。」武術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認識自我、解放自我。

    對他來說,李小龍哲學正是李小龍為人著迷的因素。在發揚中國武術上,李小龍極巧妙地「以文入武」,將中國武術輔以藝術、創作及人生哲學。翻開《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一書,彭執中說:「李小龍不只是一個演員,他是武術家、哲學家、詩人、導師,身兼電影監製、導演、編導等多種角色。」「中國精通武術的人很多,但像李小龍這樣對中外武術以及哲學這麼融匯貫通的人卻很少。他在美國讀大學時主修哲學,寫詩歌散文,與中外各門派高手切磋交流。在美國居住12年期間竟然閱讀了2,500本書。換言之,他每個星期都要看四本書!」

    回看彭執中的辦公室,辦公桌旁邊的沙發上同樣堆滿書本。每本書上都貼滿便條紙,他說一看到好句子就會標記下來,一本書看下來便貼滿了標記,幾本關於李小龍的藏書,更因為反覆翻閱,基本上已經記下每本書頁的大概內容。

     

    開元故事法 寓道理於故事

    李小龍脫離門派的藩籬,用武術自由地表達自己;不侷限於框架、自編故事便是彭執中忠誠表達自我的方式。彭執中常常給女兒講故事, 更以其女兒名字創立了《開元故事法》。他從女兒三歲開始,每天睡前都給她說故事,一直維持到現在,女兒已經九歲了。彭執中說:「開元故事法有四個核心理念: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他期望通過將這些元素融入故事,教導孩子去關懷、鼓勵他人。

    有趣的是,猶如李小龍獨創拳法,彭執中的故事也總是他即興自編的自家故事。「我講的故事內容都不是特定的,而是透過孩子喜歡的人物,將內容放進去。」他舉例,如果你認為友情是「共歡樂」,你可以說一個主角肥貓與肥熊開派對、送禮物的開心故事;如果你認為友情是「互助」,你可以講一個喜羊羊幫助懶羊羊的故事。故事內容反映個人價值和思想觀念,是一種價值體現的過程,也是忠誠表達自己的過程。

    彭執中認為,李小龍的截拳道並沒有特定招式,是因應對手出招而進行的即興互動創作,而《開元故事法》則是按聽者反應去即興地創作故事。兩者都提倡忠誠表達,把最真實的自我傳達出來。可見對於兩者來說,文武其實不分家也。

     

    出處: https://e-myum.co.umac.mo/tellusyourstory_feb2014/

    broken image

    我家有個說故事爸爸

    《晴報》

    2016-04-28

    講故事不一定是媽媽專長,爸爸也可以擅用故事育兒。在澳門推動故事教育的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自囡囡兩歲與她講互動故事,直至孩子今年12歲,仍愛聽爸爸的創作。彭爸爸更因女兒這位最好聽眾,今天變成故事創作人,更把研究故事結構經驗及親子故事心得著書,傳達人人可以創作故事理念,並鼓勵家長藉講故事與子女拉近關係。

     

    彭執中是現任澳門大學教務長、《澳門日報》兒童文學版的專欄作家及大學的故事教育培訓導師,他也同時創作兒童文學。自08年起,他把與囡囡彭開元多年來講故事的經驗,總結出一套父母親給孩子講故事的理論和方法。05年先後出版《開元故事課堂》系列,鼓勵家長把握孩子七歲前的成長黃金期,多用故事育兒,包括用孩童熟悉的人物、環境去改編生活故事。身為爸爸,彭執中笑言因年輕時嚴重口吃,很怕在陌生人前講話,但當年見到囡囡與自己一樣害羞,因而學習講故事,到最後自己也改變很大。「講故事時都鼓勵到彼此,令感情更親密,開元今天已不再害羞,她也改變了我能有勇氣向人表達。」

     

    女兒是最好聽眾

    他由女兒兩歲嘗試創作簡短30秒的睡前故事,因每次講完她都捨不得結束,令他信心大增。「我讀數學,本是語言乏味,第一次感到原來我也可以講故事,慢慢開始鑽研。」讀理科的他開始編故事時,發現以前聽過的故事會自然跑出來,更重溫很多傳統故事,也融會到當中的脈絡和共通結構。「例如《金銀島》可以拼入《木偶奇遇記》的情節,融會貫通把故事豐富起來。小朋友不能理解昔日孔融為何要讓梨,我把故事變成今天的喜洋洋和朱古力。孩子總有他們喜歡的人物,每次開場前我都請他們一起決定用甚麼人、情景,例如公園、超市,再加入困難和挑戰情節,並邀請小朋友隨時加入,為主角出謀獻策,令他們進入故事中去思考,這樣的個人化故事,對小朋友成長很有幫助。」

     

    孩子思維無界限

    他記得開元七歲時作過奇幻風格的「水和火」,用自己的觀點,寫出兩者不是互相排斥之物。爸爸謂自己較理性,一時間不能理解她的故事。「我最後想通小朋友為何寫『水和火』,在她眼中的萬事萬物,其實沒有相斥,而是可以共存,這是她的思維。小朋友的作文簡單得來有深刻觀點,我不會全然明白她的故事,有時她也說不上來,但我已學會不要放太多邏輯分析進兒童的故事,因他們思維超越文字本身要表達的東西。」

     

    新編故事展創意

    彭執中強調講故事沒有秘訣,父母只要付出真心、有一份很想與子女玩的心,便會變得有耐性,而講故事也需要互動,讓小朋友參與到。開元曾很不認同愚公點解要去移山,他沒有硬輸入故事道理,而是謙卑請教她。「女兒後來創作了愚公與智叟的新編故事,她有自己主見,故事也讓我了解到她的想法。」

     

    撰文:胡麗珊

    攝影:陳偉能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劉淑雲

    設計:梁政敏

     

    出處: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617656/%E6%88%91%E5%AE%B6%E6%9C%89%E5%80%8B%E8%AA%AA%E6%95%85%E4%BA%8B%E7%88%B8%E7%88%B8

    broken image

    從孔融讓梨到喜羊羊讓朱古力

    《大華網》

    2015-07-17

    「現在《孔融讓梨》都已經過時了,要換成喜羊羊讓朱古力啦!」觀眾聽罷,會心一笑、點頭認可。這一幕是2015年香港書展「開元故事法——如何以故事作情境教育?」主題講座現場,主講人彭執中。

     

    彭執中的頭銜有很多,澳門大學教務長、故事教育培訓導師、兒童文學作家。儘管在事業上成就高,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彭爸爸」這個稱號,也因此成為了「開元故事法」的創立人。

     

    「開元故事法」,最初受到給女兒講睡前故事的啟發,因而以女兒的名字「開元」命名。核心理念是:「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希望家長能夠有效地傳達理念、孩子能夠切實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在通過講故事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三點困難。一是孩子不願聽;二是孩子聽了也不投入,沒印象;三是孩子雖然聽懂了,卻沒把道理與知識內化。針對這些困難,彭執中在講座中分享了他的經驗。

     

    老道理,新故事

    對老故事新編,彭先生頗有心得。他提到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現狀,孩子很難讀懂其背後的道理。他說:「你給他們講《孔融讓梨》,有些孩子或許問『孔融是誰?』;有些獨生子女得不到共鳴,用不着讓梨;還有些孩子壓根就不喜歡吃梨呀!」所以,在彭先生口中,就成了「喜羊羊讓朱古力」。

     

    將刻板故事中孩子陌生的人物換成孩子熟悉的角色,這樣孩子更能代入並感興趣。因為對孩子的教育難以一次成形,所以賴先生建議家長可以重複相似情境,「今天喜羊羊讓朱古力給美羊羊,明天喜羊羊讓玩具給懶羊羊」,從而強化、清晰概念。另外,還可以通過反面角色來做錯誤示範,從而讓孩子明白何為不可取。在反覆、代入的過程中,慢慢理解故事內核,從一開始的「要把好東西都給別人」變成「與朋友分享是快樂的」。

     

    喜歡的人物,加好的行為,成為一個好的故事。

     

    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雙方的交流

    有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聽完具有深刻道理的故事卻沒有反應。家長固然應該對孩子的觀念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其發現學習的榜樣。但家長也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鼓勵孩子發表意見,並用寬容、開放的態度給予肯定。這裏彭先生舉了《愚公移山》的例子,寓言旨在突出愚公的堅持不懈,而孩子可能會覺得愚公偏執,「搬家就好了,何必那麼浪費時間?」。對於這樣的不同,家長也不必執着於其原本的寓意,畢竟對故事的理解本身就是見仁見智。

     

    在彭先生的觀點中,透過對故事互動與討論,孩子才能思考及表達,從而道理和知識內化。

     

    小孩子就是孫悟空

    隱喻的力量很強大,彭執中最喜歡的經典名著就是《西遊記》,他說西遊記裏面有許多可借鑑、修改的地方,又因為每個故事都大同小異的情節結構,有利於強化傳達給孩子的理念。

     

    在他看來,孫悟空中有許多情節,與孩子的現實情境十分相似。如孫悟空被騙做弼馬溫後大鬧蟠桃會就好比孩子被忽視;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被冤枉,就好比孩子被誤罰。在隱喻經典的過程中,家長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孫悟空的成長又仿佛是孩子成熟的過程,從衝動到沉穩,從自私到學會合作。

     

    另外,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隱喻。彭執中舉例說,當孩子轉學不開心時,可以隱喻小豬搬到新的農場。小豬為什麼害怕?要怎麼幫小豬?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考會啟發他如何面對自己的困境。

     

    彭執中在講座中多次強調:「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喜好、習慣,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來說故事,對不同的孩子講不同的故事。」這樣的講故事理念,與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不謀而合,,他致力於推廣「開元故事法」,而不是某一個他編的故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家長為其「私家定製」的故事。

    broken image

    一切從童心出發 ──澳門兒童文學的濫觴

    《自己報》

    2015-08-28

    為人父母者,最想要的是什麼?當然是子女健康快樂成長。如何令兒女健康快樂成長,相信是令許多家長頭痛的問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很容易達標,而心靈上的健康發展卻是門學問。既需要家長言行身教,也需要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親子共讀”無疑是一個良方。

     

    “土生土長”的兒童文學作品

    “親子共讀”,顧名思義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然而,適合孩子閱讀的素材畢竟有限,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要有公平正直的價值觀,以培養孩童的“真、善、美”為目標,有教育意義但又不流於說教,發人深省,令說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都能產生共鳴。鄰近地區如香港、台灣、內地早有成熟的讀書會及作品,偏偏澳門沒有,專門從事兒童創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歸根究底是因為發表平台不足,加上許多家長認為那只是與幼兒的遊戲,不值一提。兒童文學在長久被社會忽視的情況下,造成了發展的困境。有見及此,一班志同道合、有心有力的作家聚首一堂,默默耕耘,共同創作出具有澳門本土文化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品。

     

    建立優秀兒童文學平台

    是次專訪一直致力關注澳門兒童文學創作,身體力行推動“親子閱讀”的楊穎紅老師,又透過楊老師邀請到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及網絡作家紫菱進行訪問。

     

    訪問當晚,彭先生一身正裝,頗有儒者風範,拖著行李箱前來接受訪問,就像變戲法似的,從中拿出不少書籍,如數家珍地介紹那些對小孩意義非凡的書籍;紫菱身穿休閒便服,卻自有一股書卷氣;楊老師外表斯文甜美,說話婉轉動聽,是被訪者中唯一的女性,兩位男士對她讚不絕口,異口同聲地說是看在楊老師份上才動筆寫作。楊老師等朋友自有一份親和力,不難想像他們是擅長親子說故事的高手。

     

    彭先生是“開元故事法”的創立人,亦是《澳門日報》“伴我成長”版的專欄作家,致力提倡順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進行故事互動創作,曾為多個機構義務主持講座和工作坊等。自女兒三歲起,彭先生每天堅持為她講床前故事,日子有功,由於多聽、多讀、多寫,女兒的作文亦取得不俗的成績。他從2010年開始,教導家長講故事的技巧,曾出版《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及《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等專著。

     

    紫菱先生為小說家,喜歡懷舊和幻想,作品受網絡作家南派三叔影響,曾於《澳門日報》、《2013澳門文學作品選》、《澳門筆匯》、《故事》等平台發表作品。他喜歡為小說添加歷奇或神怪元素,再以問題啓發小孩子思考。

     

    有趣的是,兩位男性作家都不是文科出身,自言在文字表達和佈局方面技巧生澀,但通過不停寫作,透過實戰來練筆,不斷累積經驗,慢慢開始形成自身的獨特寫作風格。

     

    楊穎虹老師出生在一個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自小便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少年時舉家移居澳門,朋友不多,只好以閱讀為伴,藉此排遣寂寞。長大後攻讀中文系,順理成章地當了語文教師。

     

    後來,楊老師當了母親,開始讓孩子接觸兒童文學,希望他們能夠愛文學和愛生活。起初,在《百分百家長》撰寫專欄文章,把兒童文學的信息向家長們推介。然而,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她意外發現澳門缺少兒童文學,長久以來只有一本葡文版的民間故事圖書,加上《百分百家長》一年只出四期,一個欄目只給一人寫作,這是一個相對狹窄的平台。她想為孩子創作一些適合他們的讀物,想讓更多人了解和重視兒童文學,想要有專屬於澳門、且具有澳門本土特色的兒童文學作品。她認為要做到這點,唯有建立一個穩定的兒童文學發表平台。

     

    雖然之前從未做過類似的事,但受到文友鼓勵和民政總署的支持,楊老師四處奔走,聯絡包括彭執中、紫菱在內的一班志同道合、關愛兒童的文藝工作者,公開徵集文稿及插圖,又親自動筆,終於完成集合了二十六位澳門作家和十六位本地插畫師的《小城大世界──澳門兒童文學精選》。這是澳門首部兒童文學專著。由資深作家盧傑樺、凌谷、鄒家禮、鄧曉炯等人擔任編委,發表了包含詩歌、散文、故事、劇本等題材豐富多樣的作品。

     

    從心出發,推廣親子共讀文化

    在訪談的過程中,三位受訪者多次提到一個關鍵詞:“從心出發”,他們各自都有忙碌的工作,又有各自的家庭,不計酬勞和回報,雖然寫作風格各異,卻擁有相同價值觀──通過發表《小城大世界──澳門兒童文學精選》及舉辦一系列的讀書會和故事工作坊,建立穩定的兒童文學發表平台,創作澳門獨有的兒童文學作品,推廣“親子共讀”文化。

     

    楊老師表示,孩子本性率真,是天生的詩人,他們不受世俗所束縛,感情真摯,直抒胸臆,雖然少了華麗的佈局謀篇,但只需加以引導,往往能寫出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再者,家長與幼兒共同討論創作,能夠建立親密的關係,互相啓發靈感,共同成長,使之成為日後共同的回憶。這才是“親子共讀”的真正意義。孩子通過親子共讀而潛移默化,從小就喜愛閱讀和創作。另外,本土創作有其代表性及獨特性,加入本土背景創作,除了能營造城市文化氛圍,把澳門優雅的環境、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文字薪火相傳下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及“澳門精神”雙軌並行,也能勾起許多人的集體回憶和深切共鳴,使讀者更投入,同時又引起孩子的興趣,啟發生活思考,使其對自身文化產生打從心底的歸屬感。

     

    談及未來期望和願景,三位作家都期望在今年推出一年兩期的兒童文學叢書《童一枝筆》,以及舉辦四場兒童故事會,最後能夠集結成一本精選,為圖文、戲劇等文藝創作工作者提供發揮所長的空間和機會。

     

    此外,由於兒童文學創作處於剛起步階段,沒有長期固定的觀眾或讀者群,他們會到學校、圖書館或網上宣傳,希望未來有更多有心人參與活動,讓澳門兒童文學生生不息,充滿活力。這些有心的作家們亦期望政府除了經費支持外,更應全盤思考如何從頂層設計,協調教育暨青年局、民政總署、學校、家長等進行由點到面的合作,共同推動澳門兒童文學和“親子閱讀”文化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出處: http://my-own-post.com/feature_003/

    broken image

    澳門大學圖書館博雅講座系列: 妙手偶得談文創

    澳門大學圖書館

    2021-01-14

  • 訪問/介紹

    文學評論

    (斷章寫義)孩子喜歡的兒童故事

    《澳門日報》- 作者: 鏏 而

    2022-05-13

     

    孩子喜歡的兒童故事

    強調故事要個性化,即針對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處境,並用孩子最喜歡的形式與內容去投射角色,達到最好的效果……簡言之,用孩子喜歡的人物,配上孩子感興趣的情境,令孩子容易投入角色,產生共鳴。

    【摘自:〈開元故事法與情境教育〉,彭執中,《中國教師》第二百五十六期,二○一六年五月】

    “什麼兒童故事較好?”是兒童文學中常有的爭論,因為心智發展不同,成人眼中的好和孩子眼中的好往往是有差異的。成人受過教育,其眼中的好講究技巧,例如用字精妙,畫功卓越,情節迂迴,然而孩子還不懂這些,孩子喜歡平白簡單的用字,鮮明的圖像,生活化的情境。

    當然,我們不排除兒童文學作品可以是寫給成人看,讓成人重拾童真,並追尋高層次的美感。然而,兒童文學主要還是寫給孩子看的,一如引文——情境教育是兒童文學中重要的功能,孩子如何透過熟知的事物和境況去思考生活,建構價值,產生閱讀趣味尤其重要。因此,一個真正關心兒童成長的作者,不會單憑自己的審美觀去創作故事,而是願意了解孩子真實的喜好和需要,而這也是筆者堅持辦故事會的原因。

    眾多的澳門兒童文學作品之中,相信彭執中所寫的故事最貼近孩子情境教育的需求。彭的作品角色形象鮮明,故事節奏明快,配以西遊記式天馬行空的想像,經常讓孩子聽得聚精會神,忍俊不禁。例如他曾在本報刊載的松山系列故事,便是透過不同小動物的互動探求真理的歷程,有點像《西遊記》中師徒取西經的覺悟。此外,彭執中也愛用舊瓶新酒的手法,例如:新編《龜兔競賽》及《尋找時間的小黑貓》,便是在經典故事中加入孩子喜歡的新元素,以引起共鳴,讓孩子樂在其中。

     

    鏏 而

     

    出處: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5/13/content_1596429.htm

    彭执中与澳门儿童文学

     

     

    《港澳文讯》- 作者: 张政君

    2023-08-28

    摘要:澳门文学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其异质多元的文化特征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作为分支的儿童文学,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彰显出有别于其他文类的特色,更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以彭执中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分析彭执中儿童文学创作与“开元故事法”、儿童文学创作特点,可以管窥澳门儿童文学之独特性,挖掘其以短篇故事为主,澳门城市景观为故事背景,以展现童真童趣,以彰显澳门本土情怀为目标,以担当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己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并兼容多元文化的特色面貌。同时亦对澳门儿童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澳门文学;澳门儿童文学;彭执中;开元故事法

    作者简介:张政君,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澳门大学南国文艺学社社长,《南国文艺》杂志主编,《澳门人文学刊》助理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外比较文学与文化、女性主义文学与理论,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文艺报》等CSSCI期刊及报纸发表论文十余篇。

    一、澳门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发展

     

    澳门城市虽小,却拥有大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荟萃之地,它凝聚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有底蕴的文化力量,是异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浇灌出的果实。在文学上呈现出跨文化性、边缘性、多元共生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个性与独立的价值。而儿童文学作为其尚显稚嫩的分支,也在近年来得到发展,彰显出有别于其他文类的特色。

    1984年3月29日,著名诗人韩牧在“港澳作家座谈会”提出“建立澳门文学”的提议,这是“澳门文学”第一次走进文化视野。澳门文学是澳门写作者和澳门文学人依据澳门经验、澳门感受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学存在,它应该向汉语文学世界贡献出独特的澳门精神和澳门情绪,这种精神和情绪是其他地区的文学所无法提供甚至是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源”。时至今日,学界虽对港台文学给予了一些关注,却仍然对澳门文学的介绍研究不够深入,其文学面貌依旧模糊不清。实则澳门文学早已能够自成景观——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色调,辅以西方文化色彩,兼容华文文学、葡萄牙文学、土生葡人文学于一体,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学大观,它的精彩之处也就在于那经由长时期东西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客观存在的人文价值方面。

    对澳门文学的介绍,多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越往北走,影响力越弱,而且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诗歌,甚至对小说、散文的关注度更低,遑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虽然是一个尚未完全开垦的研究领域,但澳门政府重视与支持儿童文化活动,促使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崭露头角,在近几年得到欣欣向荣的发展,所以,通过挖掘澳门儿童文学的特色,可以多方位地展示澳门文学之重要性。

    澳门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一种“人无我有”的特性,其发展兴盛并非源于文学形态的日臻成熟或市场的需求,而是由官方机构、文艺工作者自发的推动,儿童文化活动较儿童文学创作更为活跃。首先,在澳门回归之前,澳葡政府并不关心文学教育,致使澳门处于文化沙漠的贫瘠状态,没有本土的专职作家,大多都是业余写作,至今也未能形成专业作家群。所以一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更为匮乏,作品风格题材单一,只在小范围内写作传播,几乎鲜为人知。且儿童文学创作也较为分散,也未形成自己的童书市场。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的儿童故事集出版于1985年,为林中英(原名汤梅笑)女士(现任澳门笔会理事长)的《爱心树》,因其彼时正在《澳门日报》的《新儿童》版工作,所以对儿童文学、儿童故事颇为关注。两年后,即1987年,为发展华文文学,澳门作家自发组织成立澳门笔会,出版了纯文学刊物《澳门笔汇》,间接激发了作家、出版公司对文学甚至是儿童文学的热情,绿洲公司也在这一年出版了一套适合1-3年级学生阅读的丛书,其中就包括了林中英的故事集《张乐上太空》。

    其次,韩牧曾在《澳门文学研讨集——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一文中号召澳门是有需要,并且是必须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文学。澳门的儿童文学虽然起步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萌芽,到90年代才渐入起步阶段,但进入21世纪后便稳步前进,出现了大量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这都得益于澳门政府、文化机构、主流报刊的支持。作为澳门销量最多的中文报纸,《澳门日报》在开设《新儿童版》、《亲子版》后,又进一步扩大了儿童文学的版面,更名为《生活—伴我成长》儿童文学报,刊发小朋友、家长、老师等三个群体的文学与绘画作品。另一主流中文日报《华侨报》也于1995年开设《童真版》,同样以小学生的作文与画作为主。除报纸外,澳门的一些官方机构也在扶持儿童文学读物的出版。如2012年由澳门作家协会主办的《澳门作家文集》以及澳门基金会与文化局联合出版的《澳门文学年选》中都收录了部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在澳门民政总署的支持下,于2014年出版了首部儿童文学专著《小城大世界:澳门儿童文学精选》,这本书题材丰富多样,系统地收录了诗歌、散文、故事等文体。之后关于儿童文学的著作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诸如《艺文杂志》、《幽默童话》等,特别是2020年,同时有《澳门奇趣门——少年小说精选》(澳门笔会出版)与《小城大梦——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新蕾出版社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联合策划出版)两部儿童文学专著面世。《澳门奇趣门》为澳门首部以少年小说为题材的故事精选,意欲为本地青少年开启文学大门;《小城大梦》则聚焦在澳生活的少年儿童,展现他们的成长生活,其中涵盖了7位澳门作家与1位内地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表现出澳门儿童文学正在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澳门笔会逐渐成为推广儿童文学的重镇。笔会是澳门最大的作家团体,除出版纸质书《童一枝笔:儿童文学精选》外,负责人杨颖红(羊猪老师)还创建了儿童文学创作平台“童一支笔”,以及微信公众号“童一支笔澳门笔会儿童文学”,这使得日益庞大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可将自己的零散作品系统地发布在一个稳定的平台,对培养固定的作者群与读者群有所助益。与此同时,笔会在澳门基金会的支持下也推出了系列儿童文学活动,包括与澳门民署图书馆、教育局活动中心等公共部门合作,举办读书会、戏剧游戏、故事创作、童诗阅读等活动。其他机构诸如廉政公署等机关部门也会大力推广绘本,运用儿童文学进行内容宣传。

    综上,澳门儿童文学正逐步进入正轨,在新世纪走向了稳步发展的道路。更值得欣喜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家,如羊猪老师、彭执中、黄耀峰、紫菱、乔捷、顢頇、凌雁等,而在这其中,创立“开元故事法”的彭执中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谓异军突起,体现了鲜明的澳门本土特色,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二、彭执中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开元故事法”

    彭执中先生出生及成长于澳门,曾任澳门作家协会会长,现为澳门笔会会员、故事教育培训导师、澳门大学学生事务长。从女儿三岁开始(2007年),便于每晚睡前给女儿讲故事,主张按孩子兴趣和需要去说故事,遂创立了“开元故事法”。同时又因从事学生工作多年,了解学生心理与兴趣,开始创作儿童文学以及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校园童话,其作品从童心与真情出发,不仅仅写给孩子看,也是为家长而作,意图通过亲子故事来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培养孩子各方面素质。自2014年始,作品散见于各报刊,并相继出版《开元故事讲堂:讲故事给孩子听》、《开元故事讲堂:一起来编故事玩》及《讲故事的魔法:开元故事讲堂》等专著。身为“土生土长”的澳门儿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彭先生所创立的“开元故事法”现已得到两岸四地及新加坡多名专家的推荐,成为儿童故事创作的标志性方法。其中“开元”二字彰显了其炽热的中国梦与爱国精神。在彭先生看来,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大唐国力昌盛,有多元并包的文化、开放自由的精神、洒脱无拘的风气,此时期世界各国都能和谐共处,互相交流学习,下一代也可以过幸福愉快的生活,种种这些都令他心驰神往。所以,“开元故事法”的核心理念便是大唐精神的现代表述,具体表现为“仁爱互勉,忠诚表达,情境共鸣,多元包容”,并且在创作故事时,要时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多元和谐,仁爱互助”的澳门精神。更可贵的是,彭先生还提倡亲子互动故事创作,一起阅读中外经典,既是富有趣味的情境教育,亦能启发家长与孩子的创意。

    若将其倡导的十六字故事法拆解开来,会更深入地探索到其间奥秘。“仁爱互勉,多元包容”可以组成一对创作理念,是创作主题的体现。所谓“仁爱互勉”浸润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作品中着意描写人性之善与良好品德(如勇敢、爱心),起到正确引导小朋友的作用。如作者笔下的“爱德小学”,就是其心中的理想学校,也是本人教育理念的反映——真正的良师应对学生多加爱护与包容,重视学生的爱心与品德,而不是具体的成绩。“多元包容”特指尊重不同的、多元的文化,追求和而不同。彭先生认为,中西文化交融几百年皆是和平相处且没有冲突,这种状态是能够持续发展的,并希望将这种多元包容展现在作品中,供下一代人参考。他常常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作为主人公,但又会赋予其新的个性内涵,如伊索寓言中的北风与太阳、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与兔子、西方宗教中的耶稣,以及中国神话历史中的孙悟空、朱元璋、猪八戒、李白等,无不体现其深受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有“老虎牧师”这一经典形象,原型为作者幼稚园至中学时期校长林汝升,这一既是牧师又是校长的双重人物身份也有别于内陆儿童文学。

    “忠诚表达,情境共鸣”则指具体的创作方法。质言之,儿童文学的创作尤其与作家的个人经历相关,他们更善于书写自己,在文中坦诚剖露内心,彭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加入新的阐释—“忠诚表达”,意指武侠仁心。“仁心”已在前文提及,指良好的品德,而武侠则指代内功与外功。创作故事需讲求心法与手法,心法为内功,手法为外功,内功重于外功,心法重于手法。一篇好的故事应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即使自己再看多少遍,还应有所触动,感到喜爱,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完成自己。与“仁心”结合后,便要在故事的世界中彰显公道、发扬爱心,此即为“忠诚表达”。“情境共鸣”更倾向于讲故事的技巧,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关乎创作的人物与桥段。彭先生在创作谈中曾以酒瓶与酒作喻,把酒瓶比作人物,酒比作桥段。旧瓶旧酒就是旧人物配旧桥段;旧瓶新酒就是旧人物配旧桥段;新瓶旧酒就是新人物配旧桥段;新瓶新酒就是新人物配新桥段,用不同的组合进行创作会产生更多新意,这也是其作品中总会出现熟悉的人物或产出系列作品的原因。第二层关乎作品的背景。当有了合适的人物与桥段后,需搭配适当的时空和生活环境,彭先生喜用现在澳门的城市场景做故事背景,意欲发扬“多元和谐、仁爱互助”的澳门精神。第三层则关乎情感共鸣。创作儿童故事不可缺少童心和真情,这需向小孩子取经。因在孩童的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皆有情,这种对大自然的感情与拟人化的想象力极为珍贵。而具有孩童般的纯真感情与想象力是彭先生作品中取之不竭的宝藏。

    三、彭执中儿童文学创作特点

    彭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且富于童真性,语言浅显直白,叙事节奏明快,又加以儿童喜欢的经典文化元素,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喜欢与需求,又可以寓教于乐,最后还能通过故事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独具澳门城市特色

    城市既是人类的聚居地,又是一个生长点,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形态。但同时城市作为特有的文化范畴,也是人创造的、被改造了的、自然界的杰作和现实,带有人这一存在物的人性精神特征,而由城市衍生出来的城市文化更具有整合、引领城市人群三观走向的价值。澳门优雅的城市场景是彭先生儿童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大特色,他完美地将澳门城市地标与城市文化意象融入故事,搭建起读者与城市历史记忆的桥梁,在文本中起到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作用。

    《当天使飞过松山》《当天使飞过松山—乌嘴狗与大黑熊》《当天使飞过松山—小巫婆与大黑熊》《松山上的吉祥物》《东望洋山上的小英雄》《东望洋山上的大英雄》《呼唤心中的英雄》等“松山系列”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文中出现了松山、二龙喉公园、国父纪念馆、东望洋灯塔、东望洋炮台、松山缆车、松山防空洞等澳门地标。松山也称东望洋山,是澳门半岛最高的山岗,登临山顶,可俯瞰澳门各区面貌,因山上遍植松树所得名。山顶有1622年建成的古炮台堡垒和建于1865年远东历史上最古老的东望洋灯塔,山下有一著名公园二龙喉公园,内有动植物,是澳门人最爱逛的公园之一,还可在入口处乘坐松山缆车直达山顶,这也是澳门第一个缆车系统。而彭先生以松山及松山的地标景物为背景,也是因为女儿开元从幼时便常去松山游玩,足可见其在澳门人心中的分量。除松山外,其他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澳门地标,诸如《爱心先锋》中连胜巷的先锋庙、《白鸽巢公园的奇遇》中的白鸽巢公园、《望德堂前卖火柴》中的望德堂、《南湾湖的精灵》中的南湾湖等。

    地标确切来说指的是具有物理特征或历史意义的自然景观物或人工建筑物,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认为地标作为易于识别的感知对象,为人们在城市中确定方向及提供标志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地标既是特定历史记忆的承载场所,也是地域文化特征的汇集点,选取经典的城市地标涉入儿童文学写作中,既丰厚了人文底蕴,也拓宽了“史地维度”。

    除此之外,作品中常出现的澳门城市文化意象也格外引人注意。如在《松山上的吉祥物》里,小松鼠柏柏与恶霸银狐狸竞赛东亚运动会吉祥物时以赌骰子点数小来决胜负,只因澳门是国际驰名的博彩城市,且最后小松鼠也是因为按照澳门的掷骰不可叠骰的规矩才得以胜出。《龟兔赛跑》一文则可见更多种意象。小乌龟与小白兔的三个回合比赛分别设置在澳门旅游塔、南湾湖、东望洋跑道、发夹弯及山顶医院,且故事情节与意象相呼应,将比赛环节与当地的环境特点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毫不违和,唤醒了读者记忆里的真实。还有《狐狸小姐在澳门》一文,借助狐狸小姐的旅行视角游览了包括葡京酒店、亚马喇前地、松山防空洞、东望洋教堂等澳门知名景点,又通过狐狸小姐乐于助人却在其他地方被骗,而在澳门得到了路人热情帮助的经历对比,赞扬了澳门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凸显了澳门包容有爱的城市精神。

    以文字当载体,在作品中设置经典地标或经典的文化意象,为下一代保存对澳门的美好记忆,同时又通过儿童文学这扇童真之窗向世界介绍澳门文化的独特特质,可谓一举兼得。

    (二)中西文化的交融

     

    彭先生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一种难得的尝试——用作品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侠义精神与武侠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像《东望洋山上的大英雄》中就能发现许多中国武侠剧的踪迹。北风、太阳、超级飓风三者比武时,分别采取的招式为降龙十八掌、九阳神功、龙卷风,更精彩的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化用出新的招式:北风掌、太阳拳、龙爪手。战胜超级飓风后,小肥猪、太阳和北风还带领小动物们一起唱起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练得坚忍,大勇止干戈永不居功,义气冲云汉,立地顶天是大英雄,才是大英雄”。通过武侠元素传达侠义精神,教导小孩子学武功应讲武德,自我克制,不轻易动武,到不得不动武时,亦要尊重对手,宽恕敌人。

    对于西方文化的关注也是彭先生作品的主线。作品《信耶稣得金牛》与《带来勇气的小宝宝》中的小宝宝以耶稣为原型,故事发展的脉络也借用了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中小男孩感化了自私巨人,结尾才揭示小男孩就是耶稣的情节。通过这两篇小说向富有爱心的故事高手王尔德致敬。而对葡国文化的关注,更是澳门作家天然的使命。在彭先生诸多作品中有一篇特别的小说《大炮台的寻宝图——伟大作品》,发表于2020年1月的《澳门奇趣门—少年小说精选》,表现了他对儿童文学写作的最新尝试。以孩童祖西在大炮台寻找红宝石为主线,串联起葡萄牙诗人庇山耶、葡荷战争、贾梅士《葡国魂》等历史事件与文化人物,将葡国的历史文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以孩童口吻诉说,平添几分生动性。文中还写到祖西进到庇山耶的家后(在大炮台西面的墙角),看到墙上挂着不少中国书法作品和山水画,侧面反映出出庇山耶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中西文化自古便有的交流对话。

    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中西方文化也在其作品中有了充分的交融。《东望洋山上的小英雄》为《东望洋山上的大英雄》的前传,里面不仅有崆峒派的七伤拳,还有阿拉伯老人和小神灯(化用阿拉丁神灯)等异域文化符号。文中的阿拉伯老人想看阿拉伯特色的建筑物,小肥猪便把他带到孙中山纪念馆参观,鲜明地表明澳门这座城市本身集合了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此外,该篇小说语言幽默,妙趣横生,如小神灯刚出场时,“太阳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很耐热的阿拉伯宝宝”。《望德堂前卖火柴》也是一篇立足澳门,连通中西的作品,把中国神仙(龙王)与西方童话的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杂糅成全新的中国童话,将故事背景放置于澳门望德堂,赋予作品崭新面貌,作品的主旨依旧是礼赞澳门人民乐于助人的善良品德。还有《当天使飞过松山—乌嘴狗与大黑熊》里乌嘴狗浩浩最心爱的宝盒,设想来源于中国奇幻电影《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而小巫婆善妮骑的扫把则与西方魔法电影《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异曲同工。

    (三)“善”的引导与创作手法

     

    除武侠元素外,“善”也是彭先生儿童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对孩童进行“善”的引导是他较为看重的。其文中的“善”无外乎乐于助人、侠义精神与勇气,以及包含对家长的教育引导,为了实现这一主题,采用了三种手法来传达“善”。

    第一,以一些小动物作为故事主人公,特别是一些不完美、身体有缺陷的动物。《当天使飞过松山》中因身材细小而自卑的小飞马、《当天使飞过松山—乌嘴狗与大黑熊》嘴巴黑色的白狗浩浩及《松山上的吉祥物》中被烧伤的松鼠柏柏都是这类形象。以这些小动物做主角编成一个故事,意在告诉读者,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必为外表自卑,助人才为快乐之本。这些动物主人公不仅反映了作者典型的创作风格,也与他本人的童年经历相关。彭先生从小有口吃的毛病,沉默寡言,语言乏味,通过写故事发现了自我,弥补了童年的创伤体验,由不自信变为自信,“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的助力之一。

    第二,擅长使用时空场景转换的手法,通过梦境穿越时空,使写作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维度。如果说用不完美的小动物当主人公是为了突出“助人为乐”的“善”,那么运用梦境的手法则使主人公获得了“勇气”的“善”。《呼醒心中的英雄》发表于2020年11月的《澳门作家文集2020》,文中的松鼠小东一开始非常惧怕喷火龙,但在黑熊叔叔的帮助下,鼓足勇气战胜了喷火龙,后发现好似在是梦境中完成这一壮举,梦与现实的混淆,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带来勇气的宝宝》与《布哥哥》也是类似的作品,本身胆小懦弱的主人公通过梦境燃起勇气,战胜恐惧,最终获得幸福。

    第三,在校园儿童小说中,传统文化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彰显出“善”的师生关系。《老虎与我》讲述了肥猪猪学习写作文的故事,穿插了许多《闲情偶寄》中关于写作技巧的内容,如“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发表在《童一支笔》的《停校惊魂》,以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学校停课为背景,讲述孤儿朱不凡留校与任风腾老师一起上课的故事,刻画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第一节中文课中,老师以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导学生学习诗歌押韵,还自己创作押韵诗来鼓励劝勉学生。这些小说以传统文化为纽带,提倡老师应鼓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善”的师生关系应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有加。

    第四,彭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只是给小孩子看,还要给大人,特别是家长阅读,从中传达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展露“善”的亲子关系。《狐狸先生的抉择》叙事手法纯熟,开篇先设伏笔,比较两个好朋友儿时的梦想——狐狸先生希望成为大老板,赚很多钱,而老虎牧师则想开一间儿童乐园,和孩子们整天待在一起。直到故事的结尾才揭晓爱德小学的老虎牧师就是狐狸先生的好朋友,他把学校建成了儿童乐园,与学生们过着快乐的生活;反观狐狸先生长大后虽也梦想成真,却一点也不快乐。后又通过天英小学与爱德小学办学理念的对比,展现出作者的教育观。天英小学是当下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缩影,对学生要求极高,测验考试又多又难,狐狸先生的孩子小狐狸在这所学校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做功课及温习;而爱德小学则是理想学校的缩影,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品德,增加对学习的兴趣,老师因材施教,学生成绩反而更佳。在层层迭进的叙述中,达到了规劝家长的目的——要学会理解孩子,他们的快乐比成绩更重要。《寻找时间的小黑猫》也是一篇关乎亲子教育的作品,故事情节设计独具匠心,以孩童天真地“买时间”的做法,折射出孩子心灵的纯净,让人心存怜爱,促使父母反思自己的做法,劝导他们应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四)哲性思考

    与主流儿童文学略有不同的是,彭先生作品中常出现一些哲性句子,内蕴丰富哲理,融进童真性的创作中,更容易被读者所接纳。《当天使飞过松山——乌嘴狗与大黑熊》与《当天使飞过松山——小巫婆与大黑熊》中都阐明了同一个哲理,便是成功的路径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向上爬,有时候向下爬也能收获成果,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较为难得。还有一些作品也同样有哲理性思考,如《寻找时间的小黑猫》寓教于乐,点明“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老虎与我》中在写到找儿童剧演员时,有“我说很简单,人生不就是大人和小孩两种角色”这一哲思短句。《肥猫猫与老虎牧师》则是一篇很典型的哲理小说。老虎牧师的“谜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谜底的设置就是要鼓励学生们用功学习,知识多了,思维便灵活,谜底也随之浮出水面。在设置谜底时,也颇具巧思:“什么会愈洗愈多”?答案是知识。因在粤语里“洗”与“使”同音,那么只有知识会越使用越多,与前文老虎牧师在早会上勉励学生前后呼应:“知识比金钱更重要;金钱可能被骗被抢,用了便没有,而知识却不会被骗被抢”。最后在解谜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对阿加莎作品的解读,认为它是最好的侦探小说的原因在于作者把足够的线索预先告知读者,使读者可以在过程中解开谜团。多重寓意叠加于作品中,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为儿童文学创作增添了厚度。

    年纪尚小的孩子可能初读这类小说比较难以理解,但多回味几遍必定有所收获。这种可以让人反复思考的作品正是儿童文学多样性的体现,也是彭先生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积累下的智慧性思考。

    结 语

    澳门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显现出以短篇故事为主,以澳门城市景观为故事背景,以展现童真童趣,彰显澳门本土情怀为目标,以担当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己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并兼容多元文化的特色面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彭执中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业已崭露头角,自成一派,引领澳门儿童文学不断前进。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繁荣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儿童文学在澳门依旧缺少一定的市场,对消费者与读者的吸引力不强,且学界对其关注度并未高涨。以及无论是纸质读物还是实体出版物,都缺乏多个稳定的、系统的发表平台,易使一些优秀作品散佚。“童一支笔”的发起人杨颖红(羊猪老师)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未来时,曾表示澳门儿童文学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不是从卖书或市场化开始的,而是一群人觉得应该重视这件事,自上而下地去推动,希望未来的儿童文学能够从由政府或基金会的帮助中独立出来,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未来的澳门儿童文学应着力建设良好的发表平台来培育优质作家,开拓市场,形成自己的产业化链条。同时应大力推广阅读,在高等院校开设儿童文学课程,鼓励更多评论家来关注儿童文学,这样才能扩大影响力,真正做到立足澳门,并走出澳门。

    (本文发表于《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3)》,相关引用注释请参考原文章。)

     

    出處: https://mp.weixin.qq.com/s/g4k8_2bf-c6KBQQRVw-8ug

  • 著作

    書籍

    broken image

    《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

    三聯書店(香港) 2015-07

    broken image

    《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04

    broken image

    《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04

  • 專家推薦

    兩岸四地及新加坡的多名專家都大力推薦 “開元故事法”

    洪蘭

    •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親子教育專家
    •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

     

    金樹人

    •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原系主任
    • 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

    唐淑華

    •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美國雪城大學心理學博士

    伍新春

    •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 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

    吳剛

    •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常務理事

    •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蔡迎旗

    •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 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

    鐘思嘉

    •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特聘專家

    • 親子教育專家

    • 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張金梅

    • 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

    •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顏澤賢

    •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 華南師範大學原校長

    謝錫金

    •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 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

    • 英國諾丁漢大學教育學哲學博士

    李焯芬

    •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家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

    岳曉東

    • 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 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博士

    周美伶

    • 新加坡潛能開發中心總裁

    • 顧問心理學家

    • 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

    王國強

    • 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理事長

    • 北京大學資訊管理學博士

  • 與我聯繫

    broken image

    Facebook

    broken image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