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給我的啟示》

(《 澳門日報》-《開元成長專欄》 2015-12-10)

作者: 彭執中

開元唸幼稚園的時候,有一次我和她去公園玩,碰見她的幼稚園同學。她的同學咬指甲,就給爸爸打了一個耳光。我問這位爸爸,他這樣打女兒,女兒會不會改好。他說不會,還說女兒在學校咬指甲,老師罰她,她還是不改。其實,咬指甲的壞處,孩子都明白,既不好看,也會痛,更受到爸爸和老師的懲罰。但就是因為爸爸的嚴厲懲罰,反而令她更堅持這個壞習慣。

 

開元在三、四歲時也有這個問題,她咬指甲。我見到她的指甲被咬至破損,感到痛心。我和她講道理,她也是改不了。後來我跟她說一些故事,故事裡的家長見到孩子咬指甲,便很生氣。我和開元討論為什麽家長生氣,是不是家長很痛恨孩子,她說不是。然後我就解釋家長的心情是很痛心很難過,也很擔心將來孩子的手指不好看,跟人家握手的時候不好意思,彈琴也不行等等。她聽這些故事多了,也就不再咬指甲了。

 

可是,開元到了七歲時,她又再開始咬指甲。這時我想起米爾頓 · 艾瑞克森這位心理學大師的治療方法。艾瑞克森是怪傑,他脫離了主流的醫療制度,不靠固定的治療方式,也沒有用藥物,給病人最人性化、個性化的治療。他就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無門無派,無招勝有招,無劍勝有劍。他為個別病人創造獨特的情境,讓病人作出自發性的改變。我看了他的書,並不是要學習具體的一招一式,而是要從中得到啟發,就好像張無忌跟張三丰學太極劍一樣,學的是“劍意”,而不是劍招。當然我比較笨,其實只是領悟了一點點艾瑞克森式的“劍意”。


我不再跟開元討論咬手指甲的壞處,反而是告訴她,她把嘴巴當作剪刀去“剪”指甲,要注意衛生,“剪”之前及之後都要洗手,嘴巴太大,指甲得留到長一些才好“剪”。她發現,本來很過癮的咬手指甲行為,竟然被“貶低”成既麻煩又愚笨的“剪”指甲,所以不再感到過癮,從此就不咬了。


艾瑞克森,謝謝您!

開元唸幼稚園的時候,有一次我和她去公園玩,碰見她的幼稚園同學。她的同學咬指甲,就給爸爸打了一個耳光。我問這位爸爸,他這樣打女兒,女兒會不會改好。他說不會,還說女兒在學校咬指甲,老師罰她,她還是不改。其實,咬指甲的壞處,孩子都明白,既不好看,也會痛,更受到爸爸和老師的懲罰。但就是因為爸爸的嚴厲懲罰,反而令她更堅持這個壞習慣。

開元在三、四歲時也有這個問題,她咬指甲。我見到她的指甲被咬至破損,感到痛心。我和她講道理,她也是改不了。後來我跟她說一些故事,故事裡的家長見到孩子咬指甲,便很生氣。我和開元討論為什麽家長生氣,是不是家長很痛恨孩子,她說不是。然後我就解釋家長的心情是很痛心很難過,也很擔心將來孩子的手指不好看,跟人家握手的時候不好意思,彈琴也不行等等。她聽這些故事多了,也就不再咬指甲了。

可是,開元到了七歲時,她又再開始咬指甲。這時我想起米爾頓 · 艾瑞克森這位心理學大師的治療方法。艾瑞克森是怪傑,他脫離了主流的醫療制度,不靠固定的治療方式,也沒有用藥物,給病人最人性化、個性化的治療。他就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無門無派,無招勝有招,無劍勝有劍。他為個別病人創造獨特的情境,讓病人作出自發性的改變。我看了他的書,並不是要學習具體的一招一式,而是要從中得到啟發,就好像張無忌跟張三丰學太極劍一樣,學的是“劍意”,而不是劍招。當然我比較笨,其實只是領悟了一點點艾瑞克森式的“劍意”。


我不再跟開元討論咬手指甲的壞處,反而是告訴她,她把嘴巴當作剪刀去“剪”指甲,要注意衛生,“剪”之前及之後都要洗手,嘴巴太大,指甲得留到長一些才好“剪”。她發現,本來很過癮的咬手指甲行為,竟然被“貶低”成既麻煩又愚笨的“剪”指甲,所以不再感到過癮,從此就不咬了。


艾瑞克森,謝謝您!